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455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很久很久以前,在东海的一个海岛上,连年战争,兵荒马乱,弄得人心不正,世风日下。结果,惊动天庭,玉帝降旨,派八仙中的吕洞宾下凡查访。
吕洞宾下凡后化身成银须白发,弯腰驼背的老翁,来到岛上开了一家油店。店前高高挂一块招牌,上写四个大字:“如海油店”。大门上还贴了对联一副:进门买油随君灌,解囊付钱任尔愿。
不久,整个岛上都传开了,远近人家,提瓶拿罐,背壶担桶,纷至沓来。一进油店,都争先恐后地把油灌得满满的,只三两个人拿出些零星铜钱,其余人都分文不给。
老翁看后,心里感叹不已,果然,世上贪心之人多如毛,清白的人有几个?但也不声张,静观变化。
一天,油店来了个十二三岁的男孩,衣服破旧,右手拿着一只缺口的碗,左手拿着五个铜钱。他先把铜钱一个一个地放在柜上,然后盛了值五个铜钱的油就走出店堂。
老翁看到这孩子的举动,急忙拉住他和气地问道:“小哥,你怎么只盛这点油啊?”
“我只拿出五个铜钱,所以只能盛这些。”小孩回答说。
老翁见他人小气正,说话有理,试探道:“哟,这油店的油随你盛,随你灌,付不付钱随你便,你为什么不多盛点去?”
“我娘说过,穷要穷得清白,人要做得正派,一个钱只能换一个钱的货,不能有非分之想。”小孩很认真地说。
老翁微微一笑,暗暗钦佩。他又问道:“小哥,你姓甚名谁,家住何方?府上还有何人?”
“小的姓葛名洪,俺娘给人家帮佣,家里只有我娘儿两个。"
老翁听了,连连叹息。走近小孩身旁低声道:“小哥啊,你可知道,不久这里就要发生大劫难。以后你若看到街后大石坟前两只石狮子的眼睛出血,就立即背上你娘向西逃奔,切记切记。”
葛洪听了,将信将疑,但看到老翁的神态诚恳,也就记在心上,回家去了。
第二天,油店就歇业了,老翁也不知去向。葛洪回到家里,把老翁说的话,告诉了娘。他娘也感到奇怪,于是就天天叫葛洪去看那两只石狮子。
正巧,有个屠夫,看到葛洪每天在坟前察看石狮子,觉得奇怪,于是就问他为啥如此。葛洪把事情的始末说了一遍。
屠夫听了,哈哈大笑说:“天下哪有这样奇事?”边说边走了。就在第二天一早,屠夫故意将猪血抹在石狮子的眼睛上,想取笑和捉弄葛洪。
不多久,葛洪果然来了,当他走到坟前,不禁“啊”的一声惊叫,不好了,石狮子眼睛果真出血了!边说边急忙掉转头,直奔回家里背起老母,拔脚朝西飞奔。
这时,天空忽然阴云密布,罩得大地一片昏暗。刹时间,电光闪闪,雷声隆隆,狂风骤起,暴雨如注。阵阵巨响,山倾屋倒。回首张望,所过之处,顿成汪洋,汹涌的波浪,由东而西滚滚而来。
葛洪惊得脚不点地地背着娘急步而逃,顾不得山高路险,接连奔了三天三夜,直累得气喘如牛,汗流如注,头晕眼花,简直快要垮了。
可背后的大水滚滚而来。他娘见此状,凄声叫道:“儿啊,你背着娘,跑不快,连累你,娘已这般年纪了,你还是独自逃生去吧,不要管娘了!”
“娘,快别说这样的话,不管是死是活,娘儿俩总得在一起啊,我决不会把娘丢下不管!”葛洪说完仍背着娘向西疾走。
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程,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,迎面见一座峻岭,母子俩疲惫不堪,倒在岭下。说也奇怪,这时乌云四散,雷声转弱,背后的汪洋波涛也渐趋平静。等到母子俩走上山顶,已是天空明净,阳光普照,风平浪静了。
葛洪娘俩再往南行,走到灵峰山麓,看到这里山清水秀,林木苍郁,山花遍野,是一个幽深的好去处。于是,就在山腰搭间茅屋,定居下来。但异乡客地,举目无亲,家里又空无一物,做娘的难免伤心犯愁。
葛洪忙宽慰道:“娘,你不要着急难过,孩儿已是十多岁的人了,即日上山打柴卖钱,侍奉母亲,也就是了。”自此,葛洪母子就以打柴为生。
这年冬天,北风呼啸,大雪纷飞,分外寒冷。满山的柴草都被冻得枯萎。为着生计,葛洪还得上山打柴。谁知跑遍了大山小沟,却找不到一束可砍的柴草。
没奈何,葛洪只得懒洋洋地走下山来。走着,走着,不意看到下面溪坑旁长着一丛芦草,郁郁葱葱,十分茂盛,心里不禁一热,立刻奔过去,把它砍下来。
不多不少,刚够一担,于是就喜滋滋地挑回家来。第二天,葛洪上山路过那里,不觉呆了一下:只见这丛昨天曾被砍得精光的芦草,今天又长得如昨天一样郁郁葱葱。
于是葛洪又把它砍了下来,挑回家去。就这样,他天天到那里,天天砍一担复生的芦草挑回家来。
几天以后,葛洪就把这一奇事告诉了娘。他娘听了也感到新奇,给儿子出了个主意:“儿啊,我看索性把它连根掘来,种到我家屋前,砍卖起来,岂不方便多了?”
葛洪一听,觉得有理,遂点头应允。高高兴兴地上山来到这丛芦草前轮起板锄就掘呀,掏呀,掏呀,掘呀。一会儿,“蓬”的一声响,被掘的土坑里冲出白光一道。葛洪定睛一看,土坑正中有一颗晶莹透亮、滚圆溜顺、银光熠熠的明珠,足有鸡蛋那么大。葛洪惊喜不已,小心翼翼地拿起这颗明珠,藏进怀里,跑回家来告诉娘亲。说起这颗大明珠,来历委实匪浅。其实是吕洞宾见葛洪至诚至孝,决心度他成仙,便向龙王那里要来龙珠一颗,埋于芦苇根下。
葛洪娘见儿得奇宝,欢喜非常,嘱其藏放在破柜里。没想到第二天拉开柜门一看,竟都是黄澄澄的金,白花花的银。把它放到空衣箱里,过一天,衣衫满箱。把它放在谷仓里,谷满仓,把它放到米缸里,米满缸……
葛洪家里骤然富了起来。但母子俩仍是和过去一样勤勤俭俭过生活,家里的金银财宝,衣衫粮米,全部救济给贫苦的人们。就这样,冬施被,春舍布,病捐药,荒年赈米粥,平日修桥、铺路造凉亭,方圆百里,人人传诵,个个敬仰。
谁知祸从天降。当地有个姓傅的老财,闻听葛洪家里有颗稀世明珠,能要啥有啥,不禁眼红手痒,就与官府相勾结,企图抢夺明珠,占为己有。
那天,傅老财率领打手、差役,各拿刀枪棍棒,如狼如虎,直扑葛洪门前。葛洪走出门外,拱手说道:“各位驾到,不知有何见教?”
“嘿,装什么蒜?你施用妖法,笼络百姓,煽动民变,图谋不轨。如今奉了县太爷之命到此,你快把那妖珠交上来!”傅老财气势汹汹地威吓着。
“我那珠子,一不是抢的,二不是偷的,乃上天所赐,于王法有什么相干呢?”葛洪据理力争。
傅老财一听他家里果然有明珠藏着,心中大喜,吩咐手下道:“快给我进去搜!”众打手差役一拥而入,上上下下,里里外外,翻箱倒柜,掀缸揭锅,闹得个鸡飞狗上屋,却不见那珠子的一点踪影。
傅老财贼眉一皱,贼眼一溜,心想屋里搜遍不见,莫非那明珠在他娘儿俩身上?于是又喝令打手往葛洪身上搜查。
这一下可把葛洪急坏了,因为前一天,葛洪风闻傅老财串通官府,要来搜抄明珠,所以把它紧紧藏在贴胸的袋里。现在众打手真要搜身,不由得情急生智,猛地朝山上奔去,边奔边把袋里的那颗明珠拿出来含在嘴里,以防被夺走。
葛洪心急火燎,拼命奔跑,刚想喘口大气,谁知“咕噜”一声把明珠咽进了肚里。顿时,身体猛地长高,脚下就像生了风一样,把那伙追来的人甩得远远的。但他马上感到浑身燥热,口中渴得似要喷出火来,就径自奔到溪边,伏下身大口大口地喝起水来,没几口竟把那条溪水喝得精光。整个身体又宛如堕在云中,摇摇晃晃,飘飘荡荡。葛洪就地一滚,忽地变成了一条五色金龙,浑身鳞光灿灿,两目闪闪如电,昂首摆尾,掉头往回飞。那伙人还闹不清是怎么回事,金龙已飞到他们的头上,张开大口,“呼——”地喷出一道水柱来。其白如练,其急如瀑,劈头盖脑地喷得这班恶棍们头破血流,折腿断臂。那个贪心的傅老财,被喷得跌下深谷,撞在岩石上,一命呜呼。
葛洪娘也颤巍巍地赶了上来。一见儿子化成金龙,斗倒了老财,心中惊、喜、悲、急交集一起。那条五色金龙从云端里飞舞而下,来到娘的跟前,摇了三次头,摆了三次尾,复又扭转龙头,腾空飞去。葛洪娘连声招手高喊:“葛洪我儿,你莫走呀,你莫走呀!”金龙听了娘的话,频频回首,大有依依不舍之情。不久便一声长吟,径直朝东海飞腾而去。
从此,葛洪娘日夜想念儿子,常常来到山岗上眺望呼喊:“我儿啊,你在哪里?葛洪啊,你在哪里?”
说也奇怪,每次娘一喊叫,海上就云雾升腾,白浪排空,一条五色金龙跃出水面,矫健如飞地越过金塘江,游至下三山,来与娘遥遥相会。这其间,娘叫几声儿,金龙就点几次头,然后回首入海。
以后,人们就把葛洪娘眺望金龙的那个山岗,取名为“望洋岗”,别称“茅洋岗”。
很多年过去了,葛洪娘也早已过世。然而,他娘儿俩的故事,却被世代传诵。后人为表示崇敬和纪念,在灵峰山建起禅寺,敬奉葛洪为仙,尊称葛仙翁;又在望洋岗上建起了望洋庙,敬奉葛洪之母,香火历千百年而不衰……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