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事我想聊点什么的时候,总会想起秦桧,因为这个人太多面化了,可以是皇帝的正能量代表、可以是百姓食肉寝皮的对象、又或者可以是谗臣之代表,反正什么事情都能往他身上靠,比如今天我要谈的秦桧科举舞弊案,刚好又对比了孔孟之乡的替考案。
在这个世界上,无论多么严密的考试或者制度,就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漏洞,肯定都会被一些无耻之徒利用,但如果超出了社会容忍的范围,那不对不起,不管是谁,一律拿下。
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(1154年)的科举考试中,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。
别看秦桧很有文化,但文化这个东西并不能遗传,没文化的人他不管出身多根正苗红,他就是没文化,充其量就是个提笼架鸟、混吃等死的衙内。
秦桧当然也知道自己孙子的能力,要在以前,秦桧这种级别的无非是一句话的事情,但两宋毕竟以文立国,它的科举不像唐朝时期那么宽松。
在宋朝,严格禁止公荐,只以成绩高低定去取,防止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,另外采用锁院糊名誊录并行,锁院意思是,一旦确认了考官和工作人员,立马召集到贡院里面、昼夜锁闭,与外界隔绝,直到放榜后才能出来。糊名是指,指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来,今天叫“密封制度”,考官们看不到考生的身份信息。在加上誊录制,就是由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、抄录一遍,以防止考官认笔记。所以有这三道程序,秦桧就真的很难干涉。
但秦桧为了老秦家的门楣,还是要费尽心机的去试一下。
当时的主考官叫汤思退,如果秦桧直接去找他,他不给面子给说了出去,那结果就是被抄家,但不找吧自己孙子又没那个实力,于是他想出一条妙计,派人把汤思退请到了家中。
汤恩退当时还不知道自己将要当主考官,所以听说秦桧请他,赶紧去了秦府。但到了秦府之后,并没有见到秦桧,只是被仆人安排在客厅等待。
喝了一会儿茶,仆人进来告诉汤恩退,丞相被皇帝召见,一时半会儿不能回来。
毕竟是丞相叫自己来,一走了之也不适合,所以他只能耐心等待。就这样,汤恩退等了很久,那时候也没有手机刷个历史照妖镜文章什么的,所以很快汤恩退就坐不住了,就准备找点书来看看。
可结果这个客厅什么书籍都没有,当汤恩退来到桌子前一看,眼前一亮。
桌子上放着一张纸,写着一篇文章,反正也是无聊,汤恩退就拿起来看了看,读了一遍,放下后。就在屋子里转来转去,还是一本书都没找到,只好再回来,又把那篇文章看了一遍,就这样反反复复看了8遍,最后,他都能背下来了。
天色已晚,这时候,仆人又进来陪笑说:“丞相派人回来说,皇帝留他吃饭,就不回来了,让大人久等实在不好意思,大人先回去,改天再宴请大人。”汤恩退有些不痛快和纳闷,请自己来又不见面,搞什么东西,但人家毕竟是权臣,惹不起,只好走人。
几天后圣旨下来了,汤恩退当上了主考官,被锁进了贡院,断绝外界一切联系。
你要说秦桧提前收到消息得知汤恩退当主考官吗?不可能,当时的主考官是皇帝临时决定的,只要皇帝不说,没人会知道。所以说秦桧是奸臣加能臣,他很能揣摩皇帝的想法,不然他做不了赵构的正能量,他提前就预知了汤恩退当主考官,所以才有了那一幕。
考试开始后,为了防止学生作弊,于是所有学生必须沐浴更衣,穿统一发放的服装,在独立小屋,吃喝拉撒睡考试都在里面,所以作弊是很难的。
按理说已经很公平了,可是汤恩退判了很多张卷子之后,突然惊呆了:有一张张卷子上的文章,和自己多月前在秦府客厅看的一模一样。
这时候汤恩退恍然大悟,立刻明白了秦桧的用意,把这张卷子定为第一名,名字揭晓之后,正是秦桧的孙子秦埙。
幸亏宋高宗还算不糊涂,他读了秦埙的试卷后发现,考卷中几乎全是秦桧的口吻,于是高宗钦定张孝祥为状元,曹冠次之,降秦埙为第三。
多行不义必自毙,就在这起科场丑闻的第二年,秦桧死了,没多久秦桧被追夺爵位,改谥号谬丑,不久秦家被抄,从此沦落。
看看,古代就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桧弄个科举作弊都需要遮遮掩掩、甚至为了孙子的这个状元头衔被抄家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