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455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张果老本是一个穷赶脚,常年赶着驴子,帮人运点货物,每天风里来,雨里去,日子过得很是艰难。这天,他赶着小毛驴,一大早就上了路。中午时分,他正走到一座破庙前,只见荒坡野庙,一副破败凄凉的景象。
庙内空无一人,只剩下断壁残垣支撑着的两间破房。往常,张果老每逢路过这里,总要歇歇脚,啃上几口干粮,睡上个把时辰的觉,也算寻了个痛快。今天,张果老却改变了主意。因为他摸摸干粮袋,只剩下早上舍不得吃的那块大饼,现在要把这块大饼吃了,晚上吃什么呢?他牙一咬,心一横,干脆三顿并作一顿,待把货物运到地方再说!正要走时,突然一阵风刮来,他闻到了一种异香,这时腹中空空、饥肠辘辘的张果老不禁喝住了毛驴,停下脚来。
四周空荡荡的,眼前只有这座破庙,显然,香气是从庙里飘出来的。张果老将毛驴拴在庙门前的一棵小树上,推开虚掩的庙门,走了进去。
进了庙门,张果老一下愣住了:一向无人的破庙里,竟然支了口大锅,那灶膛里正架着劈柴,锅的四周烟腾火燎地冒着大气。张果老疑惑不解,忙掀开锅盖一看,好家伙,你道锅里是什么?原来是炖得滚烂的一锅肥肉,锅盖刚一打开,那浓烈的香气,一个劲儿地直朝鼻子里钻!怪呀,是谁这样奇怪,有肉不在家吃,偏偏拿到庙里煮呢?张果老越想越奇怪。四下瞧瞧,再出门望望,还是没人。难道是神仙显圣不成?早就听人说什么关帝庙、奶奶庙的神仙显圣,可那都是他没经历过的,说信也难全信,说不信又有点信。而今摆在他眼前的事,又使他不得不信。他想,要不是神仙显圣,谁会在这荒坡野庙里专门为他备下这么一锅肥肉汤呢?
张果老碰上了这么好的运气,还会轻易放过么?他尝一口汤,味道实在鲜美,他分不出锅里到底煮的是什么肉,反正是他从来没吃过的。他没有找到碗,破庙里甚至连双筷子也没有。他只好从门外的小树上掰了根树枝当筷子吃了起来。然而,他哪里知道,这锅肥美的肉汤,并不是什么神仙显圣,而是别有一番来历。
原来离这座庙不远处,有一座学馆,里面有一个性情孤僻、古怪的教书先生。他平生别无嗜好,只专一修身养性,以求升天成仙之道。说来也巧,这天,他从一个学生的口里得了一个信儿。说是在离学馆不远的一个大荒坡地里,经常有一个光屁股小孩出来玩耍,这孩子个子很矮很矮,却长得白白胖胖。学生非常惊奇,不知是谁家的孩儿,整天在那里玩,也不回家。
教书先生听到这个消息,心中暗喜,他断定这绝不是一般人家的“孩子”,而是一支成了精的何首乌。因为他早就听人说过,何首乌在地下生长千年以后,就会变成人形,出来走动,而这种何首乌乃是稀有珍宝,天下难求,谁能吃到这种何首乌的肉,就可以超凡成仙。他早就梦想得到这样一种宝贝,不料却应在今天。这先生平素修身有道,养性有法,各门经典,无不精通。他既然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能获得何首乌,自然也就有一套捕捉的方法。他买来了一扎红丝线和一根绣花针,把丝线的一头穿在针上交给学生,让他设法把针扎在那个“光屁股小孩儿”的身上。学生当然听老师的话,果真这样做了。
于是,教书先生就顺着红丝线一直找到了何首乌生长的地方,刚好,就在张果老经常路过的那座庙后的地里。教书先生趁着没人的时候,悄悄地挖了起来。挖了很深很深,直到红丝线尽头,才挖出了一只长得肥肥胖胖的何首乌。他高兴得了不得,想带回家,又怕被人遇见,想到家中那个小学馆,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,万一走漏了风声怎么办?想来想去,不如就在破庙里支个锅,神不知鬼不觉地独个吃了完事。没想到在他煮熟了何首乌,回去拿碗筷的时候,前庄却来了一个朋友请他,说是家里办喜事,急等着他去帮忙写副对联,不等他答应,朋友就死拉硬拽地把他拖走了,他只能心里叫苦,有话不能明说。待到匆忙写完了对联,他要告辞时,朋友又死活非留他在家里喝几杯不可。他虽不情愿,可是盛情难却,怎么也推辞不掉。就这样,时间一拖再拖,炖得烂熟的一锅仙肉仙汤却没能吃上。
那边先生急得抓耳挠腮,这里张果老吃得满嘴流油。因那何首乌个大肉多,张果老吃个痛饱也没吃完。这时,小毛驴在院外又踢又叫,他这才想起他的小毛驴还饿着肚子。于是他连锅带汤一起端了出来,让驴儿也喝个痛饱,最后还剩下一点汤,他便顺手泼到了墙头上。
张果老吃完肉,喝了汤,打着个饱嗝,心中美滋滋的,正要坐下来抽袋烟运运气,却一眼看见有个人急匆匆地朝这边走来。“不好,八成这锅肉是他炖的!”他慌忙起身,解开驴绳,两眼盯视着来人,屁股一抬倒坐在驴背上。“得儿——嘟!”接着一个响鞭,驴儿四蹄嗒嗒飞快地跑起来。他两眼一眨也不眨,紧紧地盯视着那人,生怕他追上来。谁知就在这快跑之中,仙物已经生效,那驴儿也因喝了仙汤,四蹄早已离开地面,腾云驾雾地飞了起来。那张果老倒骑在小毛驴上,只觉身轻似燕,越飞越远,越升越高。破庙和那个追来的人一眨眼就看不见了。他不免有些得意洋洋,手拍驴屁股,哼起乡间小调来。
传说,张果老用来当筷子吃何首乌的那根树枝,竟然落地生根,长成参天大树,被当地人称作“果老树”。那一堵被张果老用汤泼过的墙头,竟然如铜墙铁壁一般,经世不倒,后来,人们就把这座破庙加以整修,改建成“果老庙”,把这堵墙立为“果老碑”,还在上面题诗刻文,纪念张果老呢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