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456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林震,字敦生,长泰县科山人。他家庭出身贫苦,但幼年智力超凡,到村中听完私塾课一回家便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,因此被称为“神童”。
明宣德五年,林震才二十来岁,正逢京都开科比试,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,经数月的长途跋涉,来到京都应考。再说,担任主考的是当朝丞相杨仕琪,江西人氏;副主考则是福建人氏,杨荣老太师。
林震因为是福建人,一到京都即到杨荣府拜见。杨荣一见是同乡,又见林震人才出众,甚是欢喜。
话分两头,且说江西举子沈文求,年过四十,自幼刻苦勤读,加上天资聪敏,二十出头就中了举人;此人还练就一手绝技,能双手同书美雅字体,还能在豆腐大的纸面上巧写三千字,字字端正,句句不同。他这一手绝技和文学才华,早就轰动了江西一带。
这年大比,他也赶赴京都应试,并携带重礼谒见主考杨仕琪。杨仕琪为人奸滑,见钱眼红,他一听是同乡沈文求来见,即亲迎府上,收下重礼后,连连颔首微笑,坦然安抚文求,表示要极力保荐。沈文求感激不胜。
开科比试那天,沈文求、林震与众生员早就云集考场。当主考宣布考题毕,满场顿时鸦雀无声,只闻纸上“沙沙”作响。不到几个时辰,沈文求与林震即跃先奉卷离场。
考毕后进入评卷,杨仕琪与杨荣因各荐同乡夺魁而展开舌战,争执不下。最后,只得上朝面君,请皇帝作断。
翌日五更早朝,宣德帝临朝主政,杨仕琪抢先一步,极力向皇上保荐,说:“万岁爷,江西举子沈文求非但才华盖世,且有一双妙手书法,实乃天下奇才,理应给予状元及第。”
杨荣此时也不甘示弱,连连向宣德帝推荐说:“福建举子林震,深通经史韬略,其学识渊博,诗文瑰丽,并非文求所能比,理应独占魁首。”
宣德帝无奈,只得当殿宣谕:“两卿不必争议,待朕当众一试,再分上下甲乙。”
杨仕琪急奏曰:“万岁爷,沈、林二举子文才学识确是超群出众,难分上下甲乙,依臣之见……”
宣德帝急问:“你是主考,有何主见?”
杨仕琪奏曰:“依臣之见,谁能在豆腐大纸面上同时写出异体异字三千,又写得快,谁就中取状元。”
宣德帝闻听大喜曰:“卿言有理,此一绝技,古今罕闻,朕也好一开眼界。”杨仕琪未等皇上谕毕,心中暗喜,当即宣谕开试,并暗示沈文求力显一手。
一旁的副主考杨荣老太师,本想当殿再为林震举荐一番,料想不到杨仕琪出此一手,心中暗为林震着急。
但林震毫不在意,他想起“三字经”中有一段文字:“上大人,孔乙己,化三千……”不慌不忙地在豆腐大纸上写上端庄俊秀的五个字:“一笔化三千”,并呈上龙案。此时沈文求还有几百个字未写完,正在卖力地写。
不久,沈文求把三千字写好呈下,宣德帝阅毕沈、林试卷,交给二主考征询意见。杨仕琪又争先启奏,说:“沈举子文墨雅丽,笔法如神,当封状元及第。”
杨荣接奏说:“沈文求虽能快书疾写,但刻板呆滞;林举子机智聪敏,善变能谋,此才不可多得,理当夺魁”杨仕琪哪肯作罢,连连为沈文求褒奖力辩。
宣德帝见二主考争论不休,搅得金鉴殿气氛不得安宁,遂再次下谕:“二卿不用争辩,待朕当殿再试诗文,就能定夺。”诗题目:“月中丹桂第一枝。”
宣德帝刚谕毕诗题,林震即兴对答如流,高声赋曰:骑黥直上九天台,亲见嫦娥把桂栽。幸遇广寒宫未闭,被臣连月抱归来。
林震刚吟罢,沈文求也脱口吟诵,诗曰:作就五湖三岛赋,吟成四海九州诗。月中丹桂连根拔,不许旁人折半枝。
宣德帝听罢林、沈二人应对的诗文,龙心大悦,不觉当众惊叹:“妙啊!”杨仕琪看见皇上夸赞二举子,并未分甲乙,即出班奏曰:“沈举子诗文如画,气呑山河,非林震所能比拟!”
杨荣也急奏曰:“林举子文彩华丽,沁人肺腑;非但桂根敢拔,还敢九天抱月。沈文求焉能比拟?”
宣德帝听到杨荣这一评论,颇为心动。杨荣趁机又奏:“沈文求年华已暮,似日落西山;林震年轻有为,如旭日东升。来日方长,望陛下速作明断。”
经杨荣一番述说,宣德帝感到有理,遂即当殿断谕:敕封林震为新科状元;沈文求录取榜眼。”
杨荣一听宣谕,心中大喜,急示林震跪谢圣恩。杨仕琪与沈文求虽心中不服,也只好悻悻退朝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