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463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丙吉容人小过,郭进不杀仇人
西汉丙吉做丞相时,他的一个车夫好喝酒,喝醉了行为就很不检点。有一次车夫驾车随丙吉外出,酒醉后呕吐到丞相的车上,相府的主管骂了车夫一顿并想辞退他。
丙吉说:“他如果因为醉酒失事而遭辞退,还有哪里会收容他呢?你就忍忍吧,不过就是弄脏了车上的垫褥罢了!”于是仍然留他作车夫。
这个车夫家在边疆,经常目睹边疆发生紧急军务的情况。那天出门,恰好看见驿站骑手拿着红白两色的口袋,将边境的紧急文书送来。他就随后跟到皇宫正门负责警卫传达的公车令那里打听。知道敌人已经侵入云中、代郡等地。
车夫马上回到相府,将情况告诉了丙吉,并说:“恐怕敌人所侵犯的边郡中,有些太守和长史已经又老又病,无法胜任用兵打仗的事了,丞相最好是预先查看一下。”
丙吉认为他说得很对,就召来负责高级官吏任免事项的官员,查阅边境郡县官员的档案,对每个人都仔细地逐条审查。
不久,汉宣帝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,询问敌人所入侵的郡县官员的情况,丙吉一一正确答复。御史大夫仓促间十分窘迫,无言秉告,只得降职让贤。而丙吉能以时时忧虑边疆、忠于职守被称道,全凭车夫的提醒之功。
北宋初年,郭进任山西巡检,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,宋太祖召集官吏审讯,查明是军校诬告,就将他押送回山西,命令郭进亲自杀了他。
当时正赶上北汉国入侵,郭进就对那人说:“你敢告我,确实有胆量。现在我赦免你的罪过,如果你能消灭敌人,我马上向朝廷推荐你。如果你被打败了,你就自己去投河,不要玷污了我的宝剑。”
于是,那个军校在战斗中英勇杀敌,终于打了大胜仗。郭进就向朝廷推荐了他,提升了他的职务。
容忍别人的小过失,他必将以白己的一技之长来酬答;宽大自己的仇人,他必将会以死来相报。只因为要报答恩人的感情激荡在胸中,所以他的长处一遇触发的机会就跃跃欲试,他的才智一受到激励,就会尽量发挥。至于那些专爱找别人过错、与人结仇者,他们难道不是最愚蠢的吗!
【智囊点评】
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古今豁达之士都懂得这个道理。汉宣帝时的丙吉,北宋的郭进,都是这样的明白人,所以能容忍车夫、军校的过错。车夫、军校也都十分感激上司的宽容,反省自己的错误,后来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勇,将功补过。当今社会,注重人权,更不会轻易地处分一个人,都寄希望于犯错误的人改过自新,改恶从善。即使是对罪犯,也不是一味地惩处,而是强调“改造”,使他们脱胎换骨,重新做人。
常言道:“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。”在腥风血雨中,丙吉冒着生命危险,不但救了皇曾孙的命,将他抚养长大,而且辅佐他登上皇帝的宝座,此恩可谓深似海,此德可谓比天高。但是丙吉却绝口不提。这既说明了他有高尚的品德,也表现出了他深沉的处世智谋。
因为,从处世的智谋说,大德不言谢,是一种避祸自保的韬晦之计。侯门似海,君心难测,皇帝对臣下的要求,历来是只准你出力,不准你邀功。丙吉对此是不会不知道的。
此外,在现实生活中,谦而不争,既可以赢得他人的敬佩。在你的领导看来,你也是一个稳妥的下属,对你会比较信任和器重。
丙吉问牛的故事:丙吉,西汉时期鲁国人,官至丞相。他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,经常外出考察民情。
一次丙吉外出,碰上有一群人在打架斗殴,死伤惨重。然而丙吉对此却不闻不问,他手下的掾(yuàn)史对此感到很奇怪,暗自纳闷儿。
丙吉径直往前走,过了一会儿,碰上老农赶牛。此牛步履蹒跚、气喘吁吁,上气不接下气,直往外吐舌头。丙吉见此情景,赶紧停车,派车夫去询问赶牛人说:“赶牛走了几里路?”掾史更加不解,认为丞相何以如此重畜轻人。
丙吉回答说:“百姓斗殴死人,有长安令、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。我作为丞相只要适时考察他们的政绩功过,上奏皇上,或论功行赏,或惩罚失职。而问牛的事则不同,如今正是春天,天气尚未炎热到酷暑难耐、大汗淋漓的地步。而农夫的牛走得急促,热得气喘吁吁,舌头都伸出来了,显然是受了湿热,牛会因为生病而影响农事。农业是天下的根本,农事受到影响,秋天就会歉收,百姓就要饿肚子,这是危害天下百姓的大事啊。我作为三公之一,自当忧国忧民,因此才过问赶牛之事。”掾史听后,心悦诚服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