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490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爆发。
第二年唐玄宗逃至马嵬坡时,也就是今陕西兴平县西北,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,并强迫杨玉环自尽,史称“马嵬坡兵变”。
兵变后唐玄宗西逃,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,也就是今天的宁夏省内,被称为唐肃宗。
朝廷是在一个内忧外困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,唐肃宗深感举步维艰,于是急召因避杨国忠弄权而归隐山林的李泌来相辅自己。
二人相见后,唐肃宗非常高兴,事无大小都向他咨询,对他言无不从,甚至睡觉时也同榻而眠。
后来,李泌看到唐肃宗宠信皇后张良娣,纵容她干涉朝廷的一些政事;又任用宦官李辅国,已经显现出宦官专权的迹象,即便是中书令崔圆也因为妒忌自己的才干,合谋他人开始进献谗言,国家朝政在这两派势力的斗争下,也是越来越乱。
李泌感到自己一人之力势单力薄,待在朝中已经成为了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,为了避免灭族,李泌决定再次退隐山林。
因此,当长安收复后,李泌就对唐肃宗说:“您对我的恩情重如山,如今我已经粗浅地回报了一些圣恩,从今以后,请陛下准许我做个闲人吧。”
唐肃宗自然是非常的不同意,对李泌说:“我同先生忧患多年,应与先生共同享乐,您为什么要离开我呢?”
李泌对挽留之情深厚的唐肃宗说,“我有五不可留,希望您听完后让我离开,免于一死。”
唐肃宗连忙问哪五个不可留的理由。
李泌回答说道:“我遇您太早,您任我太重,宠任我太深,我的功劳太高,事迹太奇,所以不能留在朝中。如果您不让我走,就是杀了我。”
话已至此,唐肃宗自然也就知道,再三挽留都没有用,最后只得同意了李泌的请求。
临行之际,李泌对唐肃宗说:“您对我这么信任、这么恩宠,建宁王被冤杀一案我也不敢说。现在我说出来,不是想追究此事,而是提醒您将来不要出现类似的情况。”
唐肃宗吃惊地说:“建宁王听信小人的话,谋害兄长,想夺储位,我不得不把他赐死,先生应该很清楚啊!”
李泌摇摇头:“建宁王如果有此心,他的兄长广平王应该怨恨他,可是每当广平王跟我谈起此事来,都哭着说弟弟冤枉。况且平定叛乱时,您想让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,我不同意,请您改任广平王。如果建宁王想夺太子位,一定非常记恨我,为什么后来他却对我更加恭敬和友善呢?”
听着听着,唐肃宗也有感于怀,忍不住哭了对李泌说道:“先生说得对,我知道错了,但事情已经过去,我不想再听这事了。”
李泌说:“我提起此事,是为了让陛下警戒将来。当年天后(武则天)有四个儿子,长子太子李弘因其聪明招来杀身之祸,改立次子李贤,李贤内心恐惧,就作了一首《黄台瓜辞》:‘种瓜黄台下,瓜熟子离离。一摘使瓜好,再摘使瓜稀,三摘尤可为,四摘抱蔓归。’情意恳切,他的目的是想使天后感动,但最后还是流徙而死于黔中。而今您已经摘了一个瓜了,千万不能再摘了。”
唐肃宗深受震动,说自己一定会牢记教诲住的,让李泌放心。
这次谈话后,李泌即入衡山,归隐泉林去了。
君臣分别,李泌之所以选择在临别时说出这么一番肺腑之言,是因为他感到皇后张良娣依仗皇帝宠爱,想立自己亲生的儿子为太子,为此就暗地里捏造流言,开始构陷广平王。
皇宫立嗣历来是个敏感而危险的话题,各方势力的眼线众多,关系复杂,李泌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明,临走之前说出来,既给唐肃宗提个醒,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安全系数,可谓煞费苦心。
可以说,李泌是非常有眼光和胆识的,他不仅功成身退,还在隐退之前保护了太子。
后来,事态发展果然如李泌所料,张良娣、李辅国等人几次三番要伤害太子,好在都因为肃宗牢牢记住了李泌的话,不为所动,使得太子最终 得以保全,登上皇位。太子即位之后,对李泌也非常尊重。
从这一过程中,我们可以看到李泌的智慧,李泌深知肃宗无远图、无大略、无洪量、无厚德,重于私情、昧于事理、患难之时尚可折节下士,太平之时则难兼听忠言,伴君如伴虎,特别是他看到肃宗日益亲近小人,自己正处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,虽然暂时与皇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,但是架不住小人众多,在枕头风和近臣的谗言之下,难免肃宗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不好的印象。真到了那个时候,自己就无法挽回局面了。不如及早抽身为妙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